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王伯元:快買公司 錢別給外資弄走



  • 2015-07-30 01:47
  •  
  • 工商時報
  •  
  • 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
台灣高科技公司TOP 10保留盈餘明細
台灣高科技公司TOP 10保留盈餘明細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王伯元29日指出,台灣最賺錢、保留盈餘最多的十大科技業者,外資股東掌握的現金部位接近新台幣上兆元,觀察蘋果公司外資股東的作法,科技業外資股東有權強迫處分,只需支付20%的稅金就能把大錢搬走到海外,屆時將造成台灣的優勢流血輸出。
 根據他的估算,台灣高科技公司保留盈餘最高的十大企業,也是外資占比普遍超過50%的上市公司,目前保留盈餘的現金部位約台幣1.4兆元,乘上外資的持股比重,約有9,433億元,外資有權可以強迫處分,尤其是多數外資是知名跨國集團,彼此之間互有連繫,經常是聯合起來採取行動。
 王伯元表示,為避免這般憾事發生,建議優異的科技業者多多主動把錢拿來買公司、併購合適的企業,特別是台灣的IC設計目前只剩3年優勢、晶圓代工只剩5年優勢,現在很需要跨步大動作。
 他舉例,美國企業併購活動去年達到5年來高峰,4795件併購案、總金額達1.4兆美元,今年來NXP併購Freescale,Avago併購Broadcom、Intel併購Altera,併購動機除了追趕景氣的到來,最重要是進行垂直整合、水平整合的交互運作。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勤業眾信與眾達國際法律事務29日舉辦科技業併購研討會,由併購實務經驗豐富專家獻策,探討台灣科技業進行國內、兩岸與跨國併購策略擬定要點及執行方針,王伯元在開場時作出上述說法。
 他強調,國內科技業應增加投資、海外併購,一則增加企業參與全球化的機會,另則能以控股集團的角色豐富企業組合,更能讓台灣產業在國際市場有更佳的顯著地位。
 王伯元指出,台灣科技業最為強項是半導體產業,單是2014年總體IC產值就超過2.2兆元,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4%,總銷售值達全球半導體市場22%、總IC市場26%,但這般優勢的背後卻是暗潮洶湧,大陸、韓國極力追趕,我國業者居高思危,需要強而有力的支援以及整體政策的配套。
 他認為,政府應該更積極加強官方及民間投資半導體產業,成立政府主導的半導體產業基金,從IC設計業開始協助整合、併購及投資新興半導體公司。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台股重挫 融資追繳令齊發

2015-07-09

台股昨(8)日重挫274點,跌破9,000點大關,據了解,丙種金主與證金公司已發出上億元追繳令,券商營業員更是急忙要求客戶補足保證金,法人指出,高質押個股的銀行增提擔保品壓力也漸增,股市、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連帶攀升。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據台灣證券交易所統計,目前整戶擔保維持率157%;法人表示,整戶融資維持率若續降至150%以下,將達警戒水準,一旦來到130%,就會斷頭;且融資水位降到1,847億元,維持率還這樣低,顯示散戶面臨資產縮水的焦慮心情。
台灣出口大降、陸股大跌、希臘脫歐疑慮未除,在內外利空夾擊下,台股昨天盤中跌逾300點,終場下跌274點收8,976點,成交量1,433億元;跌點為2011年8月8日來最大,跌幅為2012年6月4日來最大;外資賣超154億元,則是今年來第四大賣超;融資餘額也減少29億元至1,847億元,為2013年11月19日來新低。
此外,從4月28日今年最高點以來,台股總市值從28.96兆元縮水到26.19兆元,2.78兆的財富不到三個月憑空蒸發;再以約700萬股民分攤,平均每人虧損或縮水約39.7萬元。
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表示,陸股暴跌與希臘債權,仍是股市兩大變數,指數急跌後,散戶融資部位已陸續「自我了斷」,後市宜慎防追繳令發出後,斷頭賣壓是否大舉湧現。
丙種金主透露,已通知客戶增提保證金,加上證金公司追繳,估算整體市場首波追繳金額超過億元。據了解,復華、富邦、環華、安泰等四大證金的整戶擔保維持率快速滑落至157%左右,雖仍在安全水位,但部分維持率低的融資戶,已面臨保證金追繳與斷頭壓力。
證金業者指出,大盤融資餘額昨天大降,應與融資戶自設停損出場有關,未來若台股持續走弱,融資追繳與斷頭壓力將全面浮現。
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認為,短線陸股若回穩,台股盤勢可相對安定,但在融資賣壓啟動下,投資人應有危機意識。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表示,融資券餘額已低到離譜水位,但台股整戶維持率僅降至157%,代表這一波散戶警覺性不夠,由於歐盟除了希臘外,尚有其他國家財務亦陷入困局,加上陸股救市失利,台股難置身其外,建議投資人手上持有股票若已破線、產業前景黯淡及無止跌跡象的個股反彈宜減碼。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暴漲又暴跌!中國股市會不會變成全球投資人的「公墓」?

作者約翰之聲(商周網站專欄作家) | 商業周刊 – 2015年7月6日 上午10:55
這兩年一路狂噴的中國股市,終於在六月出現了大跌,看到新聞媒體寫著,「槓桿牛沒了、資金牛沒了,只剩下改革牛」,真令筆者噴飯。

這邏輯就是和台灣股民常看到的,先是跟著報紙媒體報導主力進場、外資買進而積極加碼,等最後崩盤時,只能看基本面數據自我療傷,就跟那些買宏達電買在幾百塊的投資人一樣,因為相信王雪紅曾經創造過兩個股王,因為相信他是王永慶的女兒,用這種理由來自我麻醉罷了。

其實中國股市說穿還是跟全球股市一樣,都是「養、套、殺」。先用降息和習近平的「國家牛市」這招牌來吸引大家進場,一下子滬港通、一下子又要找來富時集團納入指數,但這些都跟基本面其實沒有太多關係,但對於炒股來說,已經很夠了。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說過:趨勢=資金+心理。也就是有錢又夠迷信,在資本市場就可以任性。

因此,中國股市出現在全球資本上的績效就是:成交量創世界第一、指數漲幅創世界第一、融資金額創世界第一、開戶數創世界第一。

有錢有人就可以任性;但親愛的強國人,資本市場不是只靠任性就可以,這道理從世界各國股市歷史都可以一再反覆驗證。

股市是人性的試煉場,而不變的法則就是大魚吃小魚,大魚再被大魚吃,這話什麼意思?因為股市說 穿了就是零和遊戲,大股東有股票,就會拉抬去換鈔票,根據北京青年報報導引用統計公司Wind資訊,從今年初至6月17日,已有1,234家上市公司發布 了重要股東或高層減持公告,減持股數350.31億股,累計減持市值達人民幣4,771.5億元(約新台幣2.4兆元)。

也就是當中國融資融券金額五、六月累積突破兩兆人民幣之際,一群人,一群深知公司內部狀況的人,早早在股價絢爛表現中,悄悄離市,等到螞蟻終究搬不動大象,大象一倒螞蟻也都被踩死了,當離場資金不再入市,那些高價追進的投資人就變成最後一個傻瓜,傻瓜太多就準備當豬被宰,這是股市循環的本質。

回顧歷史,中國股市這種單邊狂噴的情況,已經發生過好多次,從96年到2001年,以及 2006年到2008年,幾乎都是如出一轍,會造成這樣的搶市,說穿就是槓桿,也就是借錢買股票的人多,包括高利貸、丙種配資、還有公募資金拿來鎖倉、私 募基金配合公司派墊款,最後就是變成一堆投資人的「公墓」和「私墓」,差別只是公募基金入園費(手續費)比私募便宜很多。

當然,這背景還要一堆分析師的舌燦蓮花,才能讓投資人買單,讓人如癡如醉的迷戀他。這就是心理面因素,要如何讓人深信,說實在,中國人在論證上的確是有一套,且善於研究國際政經歷史,認為中國也會跟著歐美進步國家的發展模式,但最大問題是,中國的 政經發展最大困境是只看表面,不會深究。

例如,有許多分析師會按照美國的居民財富配置效應,說在美國有將近五成的家庭資產是配置在股市,但中國可能比例只有10%,所以從這邊來看,當中國房地產不行,實體經濟不行缺乏投資機會時,從過去的存款、房地產轉向了金融資產,未來只有金融資產能長期上漲,也就是從存款時代、地產時代切換到金融時代。

這樣的論述,看起來言之成理,按照這邏輯來推算,中國每年新創財富數兆人民幣就會投入股市,那這樣下來上證指數長線起碼會上萬點,甚至兩萬點也不為過。

但股民們是否有想過,如果這道理可以通,那麼全球國內儲蓄資產最高的日本,在利率這麼低、通膨 這麼低、又競爭力這麼強的條件下,日經指數早就應該回到一九九零年代最高的3萬8千點,而不是今天還在兩萬點出頭,為什麼這些儲蓄不進入股市呢,難道日本 股民不曉得安倍政府全力作多股市的決心嗎?

如果這道理真的通,那2007年當美國房地產泡沫後,美國股市若接棒而起,應該可以順勢拯救美 國經濟,就像中國目前在前幾年房市泡沫後,官方作多股市,弄一個什麼「互聯網+」和「一帶一路」,就能讓指數衝到5千1百多點,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美國人卻慘遭金融海嘯,難道歐巴馬和柏南克都想不到?

因為金融市場並不是一個完美市場,也就是當大家都認為有利可圖時,事實上就是所有人都押注同一邊,也就是缺乏相對交易對象,這就會變成一有意外發生,就像電影院失火一樣,奪門效應,大家搶著逃生最後卻因為互踩而死亡,財富憑空消失,再多民間儲蓄金額不僅不會趁勢流入,反而會更加保守不敢買,這就是為什麼底部屢創低量的理由。

這也就是為什麼日經指數會一路走空頭長達十幾年,不是日本人沒有錢,是大家心理面都怕了,就像政府不斷印鈔票,也填補不了資金流動缺口;反之,當大家一路看多,就像今年六月中以前的中國股市一樣,雖然一群公司內部高層拼命賣股票,但因為資金流入大 於資金流出量,所以看不出來有問題,但啤酒上的泡沫總難持續。

這也是為什麼歐美央行要救經濟時,特別注意資金流動要往實體面走,也就是一定要看到實體面有起色,經濟才是轉好,所以,2009年起,歐美經濟實體面不論是採購經理人指數、消費者信心和車市,都不斷攀升,帶動就業率不斷下滑,創造出一波有基之彈,但算一算,從2009年底到六月底,六年多最大高低點漲幅也才185%。

但沒想到深圳和上海兩地指數,一年多漲幅就超過100%,對照券商滙豐最新報告顯示,中國製造 業連續第4個月緊縮。六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6月指數49.6,連標準值50都站不上,問題難道不大嗎?請問有哪一個歷史上新興國家,可以經濟成長率持續維持在7%,但物價和生產者物價指數卻是徘迴在「1」,不是前者統計有問題,就是後者反映的太真實。

但願,在六月酷暑的上海和深圳兩地,股民看到成交行情,心情應該可以感覺到陣陣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