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國際事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國際事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整理包/超重要的TPP

2015-10-06 09:54:05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全球最大貿易區成形 占全球GDP近四成
TPP(跨太平洋協定)是1994年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催生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最重大的貿易協定。
2006年時,只有新加坡、紐西蘭、智利與汶萊組成俗稱為P4的小型自由貿易區,進展並不順利,一直到2008年9月美國宣布加入後,情勢大為改觀,參與成員國不斷擴充。
這次完成的是TPP第一輪談判,總計12國參與,除美國外,其他談判成員包括加拿大、智利、墨西哥、秘魯、澳大利亞、汶萊、馬來西亞、紐西蘭、新加坡、越南、日本等。
●5天談判 TPP 12國達成實質協議more
●TPP談判達成協議 巨大經濟圈將應運而生more
●TPP達成協定 陸爭全球貿易主導權落下風more
●TPP達成協議 歐巴馬再添政績more
●TPP成員國承諾 不貶值救出口more
受到美韓FTA衝擊,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於2013年加入TPP談判,成為第12個談判成員國,汽車關稅與農業開放成為美日兩國談判團隊核心議題。
生技藥品專利保護年限,也是TPP12國爭議焦點。美國希望延長專利保護,澳洲等部分國家則認為過長專利保護將使國家健保預算吃緊,而且對一些經濟發展程度較低國家,會產生病患負擔不起救命藥物問題。另外,乳製品、糖等農業問題,也是TPP談判時,加拿大、紐澳以及美國攻防焦點。
●日媒:TPP達成實質協議more
●藥品專利權談判 TPP再延more
●日經長:TPP談判將宣布成達成原則協議more
●TPP達陣在即 汽車貿易大突破more
●製藥問題有解 TPP協定有譜more
●不可不知 金融時報列出的TPP七大看點more
台灣與TPP多數成員國經貿投資關係密切,根據經濟部資料顯示,2014年TPP成員國占台灣貿易額約35%,達2046億美元。
台灣若能加入TPP等於同時與美、日、澳、越南、馬來西亞等數個主要貿易夥伴簽署FTA,可一次獲得多國相互關稅減免、服務業與投資市場開放,以及投資保障利益,可說是一舉數得。
台灣一直積極努力爭取加入第二輪TPP談判,透過駐外單位積極向TPP參與談判成員國進行遊說,並且在亞太經合會(APEC)與其他雙邊場合宣示台灣履行高標準自由化的決心。
國發會主委杜紫軍日前參加APEC第2屆結構改革部長會議,會議間與日本代表、日本總理府次長小泉進次郎會談,日方代表表示願意支持台灣加入TPP。美國政府已表示歡迎台灣參加的興趣,很多國會議員都支持。
由於台灣仍有20項農產品實施關稅配額或特別防衛措施,加入TPP後取消關稅及非關稅措施,國外農產品進口量增加,勢將對台灣農業產值及糧食自給率有所影響。
但台美BIA因含萊克多巴胺美豬議題卡關,對於牛豬開放問題,美國屢屢在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中提出關切,儘管台灣一再重申「牛豬分離」政策,台灣想要加入TPP,美豬開放卻成為TPP成員國質疑台灣自由化決心的障礙。
●台灣搶TPP第二輪入場券 沒時間了more
●經部:積極加入TPP二輪談判more
●台灣拚加入TPP 美方:採共識決more
由於台灣是高度仰賴出口貿易的海島型經濟體,若被排除於TPP外,經濟部憂心,台灣廠商未來將面臨關稅歧視、非關稅貿易及投資障礙,使台廠處於不利地位,恐迫使廠商出走,產業外移至TPP成員國家。
此外,台灣與亞太供應鏈高度整合,為重要零組件供應國,經濟部認為,若台灣無法加入TPP,對亞太供應鏈恐有難以避免負面影響。
●名家觀點/TPP過敏症 該怎麼治?more
●TPP談判/學者建議 接受爭端解決機制more
●浩鼎總經理支持TPP 經濟加分more
●名家觀點/台灣加入TPP 快擺脫產業保護more
●加入TPP、RCEP 生技業:更有空間more
●台入TPP 民進黨:要做足準備more
●王金平:加入區域經濟有利生技業外銷more
●王金平:沒加入TPP 產業發展阻力大more

相關新聞

台援巴建平民住宅合作計畫簽署
韓報:韓未參與TPP 利益可能受損
紐澳讚TPP達協議 加拿大放眼日本市場
專家:TPP為越南經濟帶來活力
歐盟官員:按指紋可過濾恐怖分子
路透專欄:TPP外交意義大於經濟效益
彭博金融權勢榜 葉倫居冠 習近平第二
醫療協助自殺合法化 加州州長簽法案
打撈世越號作業 中國潛水夫因氣爆受傷
整理包/超重要的TPP 20年來最大貿易協議通過了

熱門文章

被中國否定44年 屠呦呦奪諾貝爾醫學獎
53歲失婚婦誤傳簡訊 竟換來小鮮肉老公
賈伯斯前女友:現實中的他更殘忍
諾貝爾醫學獎 愛爾蘭裔美籍、日、中3人獲獎
3隻黑熊闖住家 小法鬥英勇擊退救主人 
屠呦呦:看電視才知得諾貝爾獎
不文明!疑似陸男童於英國精品店前大便
TPP談判達成協議 巨大經濟圈將應運而生
航空公司執行長 搭自家飛機行李被搞丟
歐巴馬:不能讓中國寫全球經貿規則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中共智囊曝驚人消息 中國經濟將嚴重蕭條

2014年12月09日

【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共國務院參事夏斌近期在上海發表演講認為,從各種數據分析,中國今年、明年和後年的經濟增速會逐年下降,甚至并行四波危機爆發,將導致中國經濟陷入嚴重的蕭條。目前的多種跡象表明,這將是大概率事件。

官方智囊人士認為將發生四波危機

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被中共官媒宣傳為官方高層智囊機構,曾因制訂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383”改革方案而聞名。據中共官媒11月27日報導,中共國務院參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夏斌近期在上海發展沙龍上演講稱,經過分析,中國經濟可能陷入嚴重蕭條。目前該文章已經被官媒刪除,但已被其它媒體轉載。
夏斌表示,從各種數據分析來看,今年、明年和後年的經濟增速會逐年下降。在未來兩年內,GDP增長有可能下滑到6%以下,中國經濟將陷入嚴重的蕭條。在中國,金融改革沒有到位,大量基礎設施的資金主要來自地方政府各種形式的舉債。並且,現在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已變成全社會關注的問題。有些債權人已經到政府門口靜坐要求還債,問題很嚴重。
針對房地產市場,夏斌認為,房地產市場繁榮的時期已經結束。當前經濟走勢關鍵看房地產市場,房價下跌已成必然定勢。如果住房銷量下降,房價下降,系統性風險很難保證不爆發。
中共的體制將是金融改革的障礙。夏斌表示,現在有些企業,包括有些地方政府,都在製造龐氏騙局。現在有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借錢只是用於還銀行利息,根本不是用來搞新的投資和建設。社會融資成本高不僅僅是銀行的問題,而是整個體制的問題,這是體制改革不到位、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的整個市場經濟制度改革不到位的問題。這既涉及國企改革的問題,也涉及中央和地方的財稅關係問題。
夏斌表示有四波危機出現,並且有可能并行爆發。第一波就是房地產危機,現在已經開始,房地產企業馬上資不抵債及破產,間接效應是GDP下跌;第二波,收緊房企銀根的連鎖反應是,和房地產業相關的水泥、鋼鐵、玻璃等40個行業現在已經產能過剩,這些企業或者減少投資,或者倒閉破產,進一步影響全局性的投資和GDP。
第三波,地方GDP馬上下滑,地方政府破產。土地財政對房地產的依賴度達到53%,有些地方更高,100%多的都有;第四波,群體性事件集中爆發。隨着銀行對房企的信貸緊縮,理財市場上的違約事件頻頻出現,由此群體性事件和社會不穩定因素在短時間內會集中爆發。
在2013年的APEC工商領導人中國論壇上,夏斌發表演講稱,中國已經存在事實上的金融危機現象,有些地方融資平台早就資不抵債,是增加了貸款在維持着。危機沒有引爆,壞賬沒有暴露,是在靠多發貨幣在掩蓋。
李克強最關注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已千瘡百孔
27日,中共交通運輸部公布了2014年10月交通運輸運行分析報告。報告顯示,鐵路貨物發送量下降6.6%。這已經是鐵路貨運連續十個月下降,顯示中國經濟放緩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2007年3月,李克強擔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時,對當時的美國駐中國大使表示,中國的GDP數字是人造的,不可靠。李克強還表示,要真正了解經濟狀況,他寧願關注三個指標:用電量、鐵路貨運量以及貸款發放量。
今年1-10月,中國全社會用電量45484億千瓦時,較2013年前10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速回落3.4個百分點;而10月的信貸數據顯示,新增人民幣貸款環比驟降36%,社會融資規模大幅低於預期,M2增速放緩至12.6%,創7個月新低。
中共央行宣布從11月22日開始降息,華裔作家章家敦11月24日在《福布斯》撰文表示,如果中國今年前三個季度真的像國家統計局宣稱的是以7.4%的速度增長,沒有必要推出一個引發軒然大波的刺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公式,如果中國經濟是以接近2.2%甚至2.0%的速度增長,進行刺激才是正確的選擇。降息的行動表明,中國經濟增長的真實速度實際上在逼近這個數值。──轉自「看中國」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美元紙老虎?一圖道盡史上最大公債泡沫

精實新聞 2013-06-25 06:52:30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2011年8月標準普爾(Standard and Poor`s)將美國主權債信評等由「AAA」調降至「AA+」,當時去砍美股、美元兌日圓多頭部位(註:當月月底價位分別為1,218.89點、76.61;2013年5月底分別為1,630.74點、100.38)的投資人現在都懊悔不已。
2012年7月歐債危機達到最高點的時候,受不了利空消息轟炸而拋售德國股市基金的投資人(註:當月月底價位為6,772.26點)到今年5月底(8,348.84點)時也都很後悔。2013年6月美國債券價格大跌、美元匯率狂升,現在若順勢操作、未來會不會悔不當初?
美國雖然沒有像巴西、土耳其、印尼或一些歐元區國家那樣爆發街頭示威浪潮,但最新民調顯示高達50%的美國人認為歐巴馬是不誠實、不值得信賴的。
如果匯市開始正視「歐巴馬低迷民調」以及「外資賣超美債金額創歷史新高」這兩大利空,美元開始由升轉貶將引發更多的美債賣壓,屆時美國經濟承受得了飆高的房貸利率嗎?目前因美債殖利率上揚而走升的美元匯率未來可能反而因經濟轉差而走軟。
《太相信FED神力的美股出現泡沫,柏南克被迫出手戳破?》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見上圖)5月22日在國會上表示,如果美國經濟持續維持當前的成長動能,聯準會可能會縮減月度買債額度。柏南克這番談話在國際金融市場掀起翻天覆地的效應(註:日經225指數隨即在5月23日暴跌7.23%)。在此之前,包括兩大債券天王(King of Bonds)葛洛斯(Bill Gross)、Jeffrey Gundlach等名嘴都認為FED沒有縮減買債規模的理由。
美股泡沫的證據在哪?標準普爾500指數5月21日創下歷史新高(1,669.16點)。2013年1月2日至5月21日這段期間總計有97個交易日,其中有62個交易日收漲。換言之,上漲頻率高達64%(註:若全年度都是如此的話將創下歷史新高紀錄)!FOXBusiness 5月21日報導,Walter Murphy Global Advisors管理合夥人Walter Murphy指出,1928年來標普五百的平均收漲機率僅有52.1%。
《英國央行理事:美英央行蓄意創造史上最大公債泡沫》
柏南克過去雖然常說FED不能犯了1937-38年央行太早緊縮的錯誤,但實際上現在他恐怕已是身不由己。柏南克之所以無視美國「通膨進一步下滑(disinflation)」、刻意在6月19日傳達縮減買債的論點,恐怕是因為擔心金融市場泡沫已經被吹大到無法忽視的地步。證據?FED持有聯邦債券金額美國GDP佔比在2013年第1季升至11.2%、創1970年開始統計以來新高(見附圖;來源:St. Louis Fed Economic Data;簡稱FRED)。看看這驚人的飆漲角度,誰能淡定地說這不是泡沫?別忘了,這不是絕對金額、而是美國GDP佔比!
 
其實,打從FED實施購買債券的量化寬鬆政策(QE)那刻開始,投資人應當會有心理準備:既然公債殖利率(註:直接會影響到房貸利率)是人為壓低的結果,回歸正常只是遲早的事。過去,許多人可能會對金融商品價格(股價、債券價格)與實體經濟表現脫鉤(詳見精實新聞專題報導:鑑往知來!2012全球金融冰火五重天)不以為意。現在,美國核心通膨創歷史新低(下述)的同時公債殖利率卻創兩年新高,投資人可能才要開始感受到金融市場遭扭曲絕非小事一樁!
國際清算銀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簡稱BIS;俗稱「央行的央行」)23日透過年報指出,如果美國債券殖利率上揚3個百分點,美債投資人(不包括FED)合計將蒙受超過1兆美元的虧損。彭博社報導,FED在1994年2月到1995年2月這段期間總計升息3個百分點,從3%(註:當時為歷史最低點)升至6%,導致3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從不到6%水準跳升至8%以上。
BIS指出,過度舉債是金融危機過後邁向成長道路的主要障礙之一,年復一年的舉債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期待貨幣政策來解決債務問題只會招致失敗。BIS認為,各國央行不可能修補家庭、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不可能制定讓經濟重返真正成長道路所需的結構性經濟改革方案。
英國金融時報8日引述消息人士談話報導,2008-09年許多大學捐贈基金的美國公債持有比重還高達30%,但已有部份大學基金操盤人已經出清美債。一名操盤人說:「美國公債曾是核心資產,但現在大家持有的比重都不到5%。」根據普林斯頓大學公布的資料,旗下170億美元捐贈基金已出脫美國公債部位落袋為安。
英國衛報12日報導,英國央行(BOE)金融穩定事務執行理事Andy Haldane在國會作證時指出,BOE跟FED蓄意創造出史上最大規模公債泡沫,萬一泡沫破裂速度超乎預期的話全球金融穩定恐將面臨考驗。
華爾街日報14日報導,外資4月份賣超美國長期公債金額創下1978年開始統計以來新高紀錄、達到544.6億美元;其中,民間外資、央行(包括主權財富基金)各賣超308億美元、237億美元(註:創2008年11月以來新高)。外資4月份並且賣超美國短期公債301億美元。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加勒比海銀行中心等美國主要債主4月份合計減持300億美元的美國財政部有價證券。
Thomson Reuters報導,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ICI)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12日為止當週整體債券型基金淨失血134.59億美元、創2008年10月以來最大金額,為連續第2週呈現淨流出(註:6月5日當週淨流出108.65億美元)。
整體股市基金並未因債券基金大失血而受益:截至2013年6月12日為止當週股市基金失血10.32億美元、連續第3週呈現淨流出,主要受投資人持續減碼美國股市的影響。valuewalk.com 21日報導,高盛集團預估6月份整體債券型基金淨失血將創歷史新高。
cnbc.com 24日報導,TrimTabs Investment Research最新報告指出,共同基金/ETF投資人本月初估共拋出472億美元、創單月歷史新高,輕易地打破2008年10月的418億美元舊紀錄。TrimTabs執行長David Santschi指出,FED只是提出縮減買債規模藍圖而已就已導致債市出現大震盪,顯示當前市場遭央行扭曲的情形有多麼地嚴重!
《美債殖利率上揚副作用已顯現:房貸申請大減、營建股大跌》
嘉實XQ全球贏家系統報價顯示,6月21日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報2.52%、創2011年8月5日(2.58%)以來新高,較2012年7月25日的歷史最低點(1.43%)上揚1.15個百分點。
根據美國抵押貸款銀行家協會(MBA)調查,30年期固定房貸平均利率在6月14日當週報4.17%、創去年3月以來新高,較今年5月3日當週的3.59%上揚0.58個百分點,為連續第6週走高。economy.com報導,MBA房貸申請在過去六週有五週是呈現下跌;6月14日當週30年期固定房貸平均利率較一年前上揚30個基點。
英國金融時報21日報導,貝萊德(BlackRock)首席固定收益策略分析師Jeffrey Rosenberg指出,帶動美國房市反彈的不是消費者所得增加、而是房貸利率走低,所得沒增加令外界質疑美國房市復甦的可持續性。富達投資經理Franco Castagliuolo也指出,QE就是要吸引邊際買家進入房市,如果房貸月繳金額增加不是一件嚴重的事,那麼當初為何要推QE?
截至6月21日為止的一週期間D.R. HortonHovnanian Enterprises, Inc.MDC Holdings Inc.、Beazer Homes USA Inc.、PulteGroup, Inc.、Lennar Corporation、KB Home等美國營建股分別大跌11.68%、10.99%、10.16%、10.04%、9.83%、9.68%、8.45%。其中,MDC Holdings 6月21日收盤更是創下2012年8月6日以來收盤新低。
《清掉一些泡沫後,如果通膨續跌、就業沒好轉,FED只能回頭QE?》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6月20日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文指出,FED的最新決定很可能是歷史性錯誤,因為美國經濟仍未走出泥沼,這從就業人口比例就可以看得出來。他說,人口結構老化只是導致就業人口比例低迷的原因之一而已,美國就業至今仍遠低於可以接受的水準,更何況通膨也還沒達到FED設定的水準。
克魯曼說大家都知道FED自金融危機以來就一直是過度樂觀(總是高估隔年景氣復甦力道),他希望這次實體經濟真的如FED預期那樣強勁復甦,否則這次放風聲準備縮減買債規模的做法可能是弊多於利。
聖路易斯聯邦準備銀行總裁James Bullard 21日批評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不該在美國經濟尚未明顯轉強、通膨尚未觸底反彈之前就先宣布可能縮減買債規模。
FED關注的通膨指標「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價格指數今年4月跌至1.05%、創歷史最低紀錄,打破1963年3月所創的舊紀錄(1.06%),遠低於FED設定的2%目標。
根據FOMC 19日將2013、2014、2015年核心PCE年增預估值分別自1.5-1.6%、1.7-2.0%、1.8-2.1%下修至1.2-1.3%、1.5-1.8%、1.7-2.0%。舊金山FED官網資料顯示,過去10年核心PCE年增率平均為1.86%。
《柏南克不會坐視美股走空?Birinyi:多頭走勢不變》
以標準普爾500指數來看,2010年全年當中最差僅較2009年底下跌8.3%;2011年因美國主權債信評等遭標普調降、全年當中最差跌12.6%;2012年則是全年皆高於2011年底水準;今年迄今收盤也未曾低於2012年底水準。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除了上述泡沫外,並無其他立即性的風險。可能在2014年1月結束任期的柏南克會自行摧毀2012年初迄今的優異股市財富效應成績單嗎?截至6月21日(註:收盤價為1,592.43點)為止標準普爾500指數年初迄今漲幅為11.66%。
2000年迄今,排除大跌後隔年反彈(註:2003年漲26.38%,2009年漲23.45%)不計,標準普爾500指數年度漲幅皆不超過14%。假設今年底收在目前的歷史最高點1,687,18點來計算,美股漲幅將達18.3%!
近年來一直看好美國股市多頭走勢的Birinyi Associates Inc.執行長Laszlo Birinyi 6月21日在接受彭博電視台專訪時還是老神在在、直言美股多頭走勢還沒結束。他說現在的美股正經歷相當正常的修正走勢,已於日前買進高盛、花旗集團股票。
《如果歐巴馬爭氣一點,FED需要拼命做貨幣政策實驗嗎?》
您注意到了嗎?近年來美國財政/稅務改革幾乎沒有重大進展,所得分配不均的結果使得貨幣政策效力大打折扣,這從貨幣流通速度創歷史新低(註:2013年第1季報1.535)、核心PCE創歷史新低就可以看得出來。
許多投資人應該都還記得,FED 2012年12月宣示將在每個月斥資850億美元購買債券,但2-3個月後就開始在討論縮減買債規模。就在FED已經變不出新把戲的同時,歐巴馬在做什麼?所得分配不均、錢無法在經濟體內加速流通應該是歐巴馬跟美國國會的責任!
美國股市在5月中旬創歷史新高,但這對歐巴馬的政治聲望幫助似乎不大。根據CNN/ORC International在2013年6月11-13日針對1,014名美國成年人所做的電話訪查,高達54%的受訪民眾不滿意歐巴馬的施政表現、比例創2011年11月18-20日當次調查以來新高。
這項統計顯示,歐巴馬自擔任美國總統以來民眾不滿意的比例最高為55%。換言之,目前歐巴馬聲望正處於空前低點。50%受訪民眾說歐巴馬是不誠實、不值得信賴的,比例創歷史新高,較2009年2月他剛上任時的23%暴增了一倍。48%的受訪民眾說歐巴馬不是一位果斷、強勢的領袖,比例創歷史次高,僅低於2011年9月舉債上限談判僵局時的52%。
這樣的政治人物如果可以在任內完成「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或「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那麼美國人或許可以選擇性地忘記他另一項不光彩紀錄:「史上第一位美國總統在第一任的每一年政府預算赤字都超過1兆美元」。


全文網址: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813c2562-1778-47b8-80d2-e2eb4f50e417#ixzz2XD2xkEK5
MoneyDJ 財經知識庫 

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歐元區危機直逼臨界點 押注歐元 此其時矣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2012-05-30  00:06
押注歐元 放空美元?聽起來像是開玩笑。
周末的新聞標題,帶出了更多歐元區的危機。西班牙可能是下一個緊隨希臘腳步,走向潰敗的歐洲經濟體。單單本周第一個交易日,西班牙股市便再下挫了2.2%。歐洲整體而言,情況少有改善,其經濟現在已確認落入了衰退。
當然,反向分析師是不會被缺少可信度的特定情況所迷惑的。相反地,此時往往正是他們開始集中注意力的時候。這種種情況下--爾後還將有更多狀況,任何人只要心智正常,怎會押注歐元?
二年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正全面爆發。反向分析師在比較了當時與今日的歐元水平之後,一股本能於焉竄升了出來。以美元而言,歐元目前報1.25美元。二年前,即2010年5月底,歐元報1.23美元。
這對比讓人大感意外。儘管二年來,有關歐洲與歐元存活能力的利空消息不曾中斷,而現在歐元價格竟較當時還高出了幾個百分點。
如果僅注意新聞標題,絕難預料到這種結果。
但是數字不會騙人。數字顯示,目前市場投資人相信,今日歐元較二年前還更具吸引力,至少以美元計價而言,是如此。雖然他們有可能完全遭到了矇騙,但遽然如此認定,卻並非適宜。匯市是全球最大的市場,遠大於美國股市或美國債券市場,也更具有流動性。這些市場在全球各地均擁有一些最聰明伶俐的投資人。
所以,投資人必須認真面對歐元並非末日貨幣的可能性。
投機客極度看空的氣氛,是另一項認真對待此一可能性的反向理由。根據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資料顯示,最近一周,投機客新的歐元空單已上升到了歷史新高點。
儘管這些投機客僅代表整體市場的一小部份,但他們對短期趨勢的影響力,卻往往會放大膨脹。也因為他們傾向於決定市場動能,對趨勢的影響也就常常誇大,以目前情況而言,該趨勢便是讓歐元進一步下跌。
而這也正是反向分析師押注歐元兌美元將會上漲的原因。
必須一提的是,反向分析並無法提供歐元兌美元長期趨勢的方向。此項分析只應被視為是一種短期工具,用以預測市場的短期走勢。
所以,歐元某時絕對有可能大幅走低。但是如果反向分析是正確的,那麼歐元在走低的過程中,將至少包含一段短期的上揚走勢。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CBO:美國若墜落財政懸崖,明年上半年經濟將衰退

CBO:美國若墜落財政懸崖,明年上半年經濟將衰退

回應(0) 人氣(188) 收藏(0)2012/05/23 08:54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J.P. Morgan’s losses reveal market. chaos

May 10, 2012, 10:21 p.m. EDT




By David Weidner, MarketWatch
NEW YORK (MarketWatch) —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J.P. Morgan Chase & Co. JPM -7.46%  , the last bank on Wall Street with any semblance of industry dignity for how it managed and comported itself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ursday became the latest confidence-shaking bank on Wall Street to get waylaid by today’s financial system.
It’s a system that by now is so obviously out of control that you have to wonder if we should just call off the charade of regulation. Credit-default swaps, interest-rate swaps, massive derivative hedging bets, dark pools all run by algorithms — the markets are so run amok, they’re humiliating the smartest guys on Wall Street. And there is none smarter than Jamie Dimon at the top of an institution.

Reuters
J.P. Morgan Chase & Co. Chairman and CEO Jamie Dimon.
That isn’t to say over the next few days there will be an effort to brush this one off, just as the financial media and Wall Street salesmen glossed over the failure of Bear Stearns and Lehman Brothers.
Already two alternate narratives are making their way into the media. The first is that the J.P. Morgan’s $2 billion trading loss and $800 million or more blow to earnings is the result of some rogue in England known in the markets as the London Whale. ( See MarketWatch report on J.P. Morgan loss. )
The second narrative is one told by The Financial Times in the aftermath: that this loss is inconsequential.
“So far the numbers are not enough to dent J.P .Morgan’s balance sheet, nor its capital-adequacy ratios much, nor its ability to return money to shareholders,” the publication said in it’s “Lex” column, adding that it would only serve to give “ammo” to bank critics.

Big money at the big banks

Take a look at how much money the big banks scored in the first quarter, and consider what Bank of America's founders would think about the B. of A. of today? Photo: Getty Images.
The problem with both explanations isn’t that they’re wrong — to the contrary, it’s that they are very likely right.
First, this “London Whale” and its enormous positions in the debt market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worry in the markets for months. So, the suggestion that he, or they, had somehow “gone rogue” is troubling. For it wasn’t just J.P. Morgan that was aware of the risk, it was anyone — the public, regulators and investors — bothering to look at the headlines who saw the potential coming.
Second, the FT is right. This blunder is “ammo” for bank critics. Indeed, it’s ammo as intercontinental nuclear missiles are “ammo.”
A bank has so little internal controls that for weeks it knows about a dangerous market position and still loses $2 billion in a humiliating way? What could be worse? A trading firm that collapses losing $1.6 billion in client money? Oh yes, M.F. Global was just another “extraordinary” Wall Street “anomaly”
(And isn’t it ironic that J.P. Morgan seemed to have a better handle on M.F. Global’s finances than its own.)
But even if you buy the spin that J.P. Morgan’s whale of a trade is just small potatoes and the cost of doing business, it’s hard to ignore Dimon himself. On the after-market conference call, Dimon sounded like his old self, defiant and brutally honest: “Just because we were stupid, doesn’t mean anyone else was.”
Dimon may sound contrite and honest, but 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s that this trading loss is more than some lost house money at the bank. J.P. Morgan is one of the biggest retail banks in the U.S. market. It’s a major part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which is our nation’s monetary system.
Because J.P. Morgan didn’t nearly go under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Dimon has used whatever implied clout that distinction carries as a bully pulpit. He’s railed against regulation. He stood before Ben Bernanke and suggested the Fed chairman might strangle the economy with bank rules.
Dimon, when asked about a new set of rules in the Dodd-Frank Act, said Paul Volcker didn’t “understand the markets.”
Volcker is too dignified to say “I told you so,” but I’m not. Volcker knows more about the markets, not because he’s astute to the daily gyrations, but because he recognizes that the system is so far beyond the ability of any individual or institution to understand or manage. ( Read First Take commentary on J.P. Morgan and the Volcker rule. )
Dimon’s problem — and this one goes way back — is that he is almost always the smartest guy in the room, and he knows it.
But something has happened along the way. The financial system that Dimon and his Wall Street counterparts built became too big to be controlled, much less understood.
Heaven only knows whether Dimon was just that much smarter or just luckier that J.P. Morgan didn’t suffer an embarrassment of this scale until now.
Either way, it doesn’t matter. What matters is who we trust now.
I’d suggest starting with the person who admits he or she doesn’t have a clue about what’s going on. 

David Weidner covers Wall Street for MarketWatch.

J.P. Morgan reveals surprise $2 billion trade loss

By Wallace Witkowski, MarketWatch
SAN FRANCISCO (MarketWatch) — J.P. Morgan Chase & Co. is looking at a $2 billion trading loss that will eat into second-quarter results, pressuring shares of the bank after-hours Thursday.
Shares of J.P. Morgan JPM -6.97%  fell 6.8% to $37.98 in after-hours activity.

What would Giannini think of B.of. A.?

MarketWatch columnist David Weidner visits Mean Street and ponders what Amadeo Giannini, the founder of what is today's Bank of America, would think of the bank today. Photo: Reuters.
The losses stemmed from trades at the bank’s chief investment office, where a single trader -- dubbed the “London Whale” -- was reported to have taken large positions for the bank in credit-default swaps. Read earlier WSJ article on the “London Whale.”
J.P. Morgan Chief Executive Jamie Dimon said in a surprise conference call after the market closed Thursday that the loss was a “big mistake” but that it did not violate the Volcker Rule. Read commentary on J.P. Morgan loss and Volcker Rule.
“These were egregious mistakes, they were self-inflicted,” Dimon said, adding that the losses could easily get worse this quarter and beyond. Read live blog of call.
With the $2 billion loss, Dimon said capital positions under Basel III will fall to 8.2% from 8.4%.
Earlier in a regulatory filing late Thursday, J.P. Morgan said it had “significant” mark-to-market losses in its synthetic credit portfolio.
In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filing, the bank said its synthetic credit portfolio had proved to be riskier and more volatile than expected. J.P. Morgan said losses have been partially offset from sales in the chief investment office’s available-for-sale securities portfolio.
J.P. Morgan Chase now expects to lose $800 million within the corporate/private equity segment, down from prior guidance of net income of $200 million.
Trader Bruno Iksil had earned the nickname “the London Whale” in recent months by selling huge amounts of credit-default swaps to hedge funds, a strategy that soured in recent weeks.
The news also hit shares of several other large banks after hours.
Shares of Bank of America Corp. BAC +0.71%  , Citigroup Inc. C -2.61%  ,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GS -2.73%  , Morgan Stanley MS -3.21%  , and Wells Fargo & Co.WFC +0.15%  were down about 2% or more after hours. 
Wallace Witkowski is a MarketWatch news editor in San Franci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