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商品「超級循環」行情 恐告終




圖/經濟日報提供
中國原物料需求走軟,加上美國復甦力道疲弱,導致近來商品行情持續下挫,市場逐漸改變觀點,認為過去10年來商品價格全面飆漲的「超級循環」已進入尾聲。
經濟學家歐坎波(Jose Antonio Ocampo)與爾頓(Bilge Erten)近日在聯合國發表的報告指出,過去10年來商品價格大幅上揚的趨勢,源於開發中國家強勁的經濟擴張,尤其是中國。但近來中國經濟成長減速,許多商品的價格已從頂峰回跌,讓投資人憂心不已。
例如,布侖特原油目前約每桶110美元,雖比1990年代平均每桶18.5美元的水準高得多,但遠低於2008年每桶147美元的歷來高點。且許多商品都是如此。往後商品價格走勢將不再那麼「超級」的觀點顯得愈來愈合理。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新興部門主管夏瑪(Ruchir Sharma)接受CNBC專訪時說:「如今中國的成長轉換到較低速檔,商品需求極度密集的成長模式將結束。對我來說,這代表10年來商品價格持續走揚的趨勢即將告終。」
夏瑪說,現在我們將進入商品價格連續20年走低的時期,「這一波商品的超級循環已日薄西山」。他表示,根據過去200年的歷史記錄,商品行情通常呈現重複的趨勢,即在連續20年的下滑後,緊接著10年的上漲。
除了需求面因素外,近10年商品價格走高也和供應面的改變有關。生產成本過去幾十年中大幅攀升,石油等商品的取得日趨困難,用於開採的工具也變得昂貴。追蹤24 種商品的標準普爾GSCI現貨商品指數30日早盤一度下跌1.4%至608.85點,創去年10月10來最低。

【2012/05/31 經濟日報】

熱錢撤退+央行救出口 台幣可能貶回3字頭


西班牙公債殖利率飆高,美元強勢彈升,國際熱錢眼見新台幣炒匯無望,昨(30)日大舉撤台,匯出逾10億美元,央行尾盤買匯助貶,帶動匯市爆出19.92億美元巨量,創下今年次高紀錄,僅次於5月16日的20.88億美元。
匯銀主管指出,主計總處確認今年國民生產毛額(GDP)成長率下修至3.03%後,央行透露政策關注眼光從物價轉移至景氣,新台幣匯率走勢趨貶,昨日加速重貶1.17角,以29.762元作收,寫下今年1月30日來的4個月新低。外匯交易員認為,若希臘、西班牙債務問題不能順利落幕,央行極可能順應國際情勢,讓新台幣匯率在6月間貶回「3」字頭。
台北股市昨日僅下跌80點,新台幣匯率卻直直落,引發市場關注央行的匯率政策。分析師認為。著眼國內仍有油電雙漲壓力,央行在6月21日的理監事會議上極可能維持利率不動,此時只能先透過匯率彈性調控,抵禦國際不景氣。
另外,昨日海外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報價1個月期溢價約3~5分,顯示海外法人預期新台幣匯率趨於貶值。
匯銀主管分析,歐債問題拖累全球經濟,國內外景氣冷颼颼,今年前4月出口年增率數據不佳,加上中、日、韓三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電子產業國際競爭力岌岌可危,央行有意放手讓新台幣匯率貶值守護出口,新台幣匯率才會在收盤前5分鐘大貶、向29.8元靠攏。
匯銀主管說,央行每個動作背後都有深刻考量,昨日結合外資撤出力道放手讓新台幣匯率貶值,已經透露匯率政策意向,不願讓新台幣匯率相較於南韓等貿易對手國過於強勢。
匯銀主管認為,國際美元強彈,非美貨幣走勢全盤皆墨,「新台幣匯率缺乏升值條件」,歐元昨日貶破1.25關卡、落於1.2438,創2010年7月以來的近2年新低,韓元上周也寫下今年新低紀錄;與亞洲其他國家相比,過去這一段時間內,新台幣匯率貶值幅度相對有限,未來預留不少的貶值空間,預估央行將順水推舟,促使新台幣匯率向貶值方向邁進。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2/05/31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熱錢撤退+央行救出口 台幣可能貶回3字頭 | 經濟要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128109.shtml#ixzz1wQ39lGTP
Power By udn.com 

歐元區危機直逼臨界點 押注歐元 此其時矣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2012-05-30  00:06
押注歐元 放空美元?聽起來像是開玩笑。
周末的新聞標題,帶出了更多歐元區的危機。西班牙可能是下一個緊隨希臘腳步,走向潰敗的歐洲經濟體。單單本周第一個交易日,西班牙股市便再下挫了2.2%。歐洲整體而言,情況少有改善,其經濟現在已確認落入了衰退。
當然,反向分析師是不會被缺少可信度的特定情況所迷惑的。相反地,此時往往正是他們開始集中注意力的時候。這種種情況下--爾後還將有更多狀況,任何人只要心智正常,怎會押注歐元?
二年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正全面爆發。反向分析師在比較了當時與今日的歐元水平之後,一股本能於焉竄升了出來。以美元而言,歐元目前報1.25美元。二年前,即2010年5月底,歐元報1.23美元。
這對比讓人大感意外。儘管二年來,有關歐洲與歐元存活能力的利空消息不曾中斷,而現在歐元價格竟較當時還高出了幾個百分點。
如果僅注意新聞標題,絕難預料到這種結果。
但是數字不會騙人。數字顯示,目前市場投資人相信,今日歐元較二年前還更具吸引力,至少以美元計價而言,是如此。雖然他們有可能完全遭到了矇騙,但遽然如此認定,卻並非適宜。匯市是全球最大的市場,遠大於美國股市或美國債券市場,也更具有流動性。這些市場在全球各地均擁有一些最聰明伶俐的投資人。
所以,投資人必須認真面對歐元並非末日貨幣的可能性。
投機客極度看空的氣氛,是另一項認真對待此一可能性的反向理由。根據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資料顯示,最近一周,投機客新的歐元空單已上升到了歷史新高點。
儘管這些投機客僅代表整體市場的一小部份,但他們對短期趨勢的影響力,卻往往會放大膨脹。也因為他們傾向於決定市場動能,對趨勢的影響也就常常誇大,以目前情況而言,該趨勢便是讓歐元進一步下跌。
而這也正是反向分析師押注歐元兌美元將會上漲的原因。
必須一提的是,反向分析並無法提供歐元兌美元長期趨勢的方向。此項分析只應被視為是一種短期工具,用以預測市場的短期走勢。
所以,歐元某時絕對有可能大幅走低。但是如果反向分析是正確的,那麼歐元在走低的過程中,將至少包含一段短期的上揚走勢。

歐債越燒 黃金跌越深!該往哪避險?滙豐:美債、德債

鉅亨網編譯張正芊 綜合外電  2012-05-30  20:35 



黃金在當今金融市場的避險地位,正搖搖欲墜。以往只要歐債危機一升溫,投資人便蜂擁逃往金市;現在,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更高了,西班牙銀行業的資金缺口也擴大,但卻沒什麼投資人轉抱黃金。
周二 (29 日) 6 月交貨紐約黃金期貨價格再跌 1.3%,收每盎司 1548.60 美元,使得本月跌幅擴大至 7%,今年以來總結更下跌 1.1%。這也是金價創 2008 年來首度在一年此時落入跌勢,當時投資人拋售黃金,搶抱現金避難。

《華爾街日報》指出,黃金價格面臨的問題,是美債需求驅使美元走揚,導致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對持有其他貨幣的投資人而言代價更高。而金市風氣轉向,意味堅持在歐債危機威脅下擁抱黃金的投資人,恐將面臨更多虧損。
滙豐 (HSBC) 黃金分析師 James Steel 指出,如今投資人認為,美國公債及德國公債更令人安心,這兩種資產的避險地位正超越黃金。
例如上周三歐元重挫,金價也下跌了 1.8%。周二歐元兌美元貶至 2010 年 7 月以來最低點,下滑 0.3% 報 1.2503 美元,過去 6 個交易日當中多達 5 日走跌。而周二美股道瓊工業指數則勁揚 125.86 點或 1%。
如同 Van Eck Global 旗下國際投資人黃金基金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Gold Fund) 經理人 Joe Foster 形容,黃金近期表現較像風險資產,而非避險資產。他目前已無持有實體黃金。
驅使美元走強的背後幾個動力,也是金價走跌的原因之一。例如傳統上全球實體黃金需求量最大的印度,因其貨幣盧比持續貶值,導致印度買家得付出更高代價。滙豐的 Steel 指出,這也是得印度黃金持有者更傾向出售來籌資。
有些投資人擔憂,美元走揚為金市投下風險,恐持續數月。Atherton Lane Advisers LLC 總經理 Perry Olson 便透露,他們 4 月時已將客戶投資組合當中平均黃金配置比例,由 10% 降至 5%,因預期短期內美元維持強勢。
Olson 補充,他們雖仍認為黃金值得長遠投資,但究竟維持低配置的策略會到什麼時候,則要看接下來 60、90 天歐洲傳出的消息而定。而 Olson 預期,歐元還會再跌得低得多。
紐約期金價格近月收盤連續線圖
近月歐元兌美元滙價連續線圖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TDR相繼爆雷 財務風險須嚴格把關才能保護投資人

鉅亨網記者張旭宏 台北  2012-05-26  14:00

TDR到底怎麼了?地雷一一引爆,繼歐聖(910579-TW)打入全額交割股後、聯合環境(911610-TW)涉入炒股案等,投資人「無語問蒼天」,受傷慘重,主管機關必須針對現有的TDR,儘快進行全面性的財務風險檢視,全力保護國內投資人!
聯合環境TDR涉入如此嚴重炒股案,但公司在台灣竟沒有一個聯絡窗口,證交所要求說明,卻只是一篇簡單聲明,讓市場一片譁然!
還是老話一句,TDR的制度一定要盡快解決,TDR與原掛牌地間資訊透明度、資訊使用效率的不對稱,讓台灣投資者有更多參與的機會與權利,同時全面檢視現有TDR,力挽狂瀾,國內投資人絕不允許第二個爾必達及歐聖發生!過去為使台股市值變大,主管機關讓國內投資人能夠投資全球知名公司,因此積極招商,大開方便之門,快速審議,讓公司能夠盡快上市掛牌,但從去年開始就有公司陸續出現問題,使得TDR公司在台灣沒有溝通管道、兩地消息不對稱、財報不透明等三大問題,浮現檯面。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2011年中國外貿總體保持穩定平衡發展

文章來源:綜合司2012-04-27 13:58


  2011年是中國「十二五」時期開局之年。世界經濟延續了上年的復蘇態勢,但受自主增長動力不足、主權債務危機深化、全球通脹壓力加大、日本大地震、西亞北非局勢動蕩等多重因素影響,世界經濟復蘇勢頭有所減弱,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國際環境中的這些因素與國內要素成本上升、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交織,使中國外貿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和風險明顯上升,外貿穩定發展面臨很大困難。針對這一形勢,中國政府保持外貿政策基本穩定,多措並舉穩定外貿增長,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步伐,廣大企業競爭力提高,開拓新興市場力度加大,全年進出口規模再創新高,貿易大國地位鞏固,外貿市場、產品、主體和區域結構優化,貿易順差繼續收窄,外貿發展質量效益提高。 (一)外貿規模平穩較快增長,全年進出口高開低走。由於出口退稅和加工貿易政策保持穩定,出口信貸和信用保險支持力度加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全面推廣,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提高,企業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全年進出口總額3.64萬億美元,增長22.5%。其中出口1.9萬億美元,增長20.3%;進口1.74萬億美元,增長24.9%。受全球經濟復蘇放緩影響,全年進出口增速高開低走態勢較為明顯,其中進口增速由1月份的51.6%震蕩回落到12月份的11.8%,出口增速由1月份的37.6%回落到12月份的13.4%。 

  


  (二)傳統優勢繼續鞏固,外貿新優勢逐步培育。在鞏固傳統比較優勢的同時,通過加強外貿轉型基地、國際營銷網絡建設及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等途徑,積極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大力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等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外貿結構不斷優化。從出口商品結構看,消費類產品出口增長仍然較快,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通訊設備、醫療器械等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大幅下降。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29.2%,佔比52.8%,提高2.7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增長12.7%,佔比35.9%,下降3個百分點。從市場結構看,中國與新興經濟體貿易增長依然強勁,與南非、俄羅斯、巴西和東盟雙邊貿易增速分別高於整體增速54.2、20.2、12和1.4個百分點。歐、美、日和香港市場佔中國外貿份額45.1%,下降1.8個百分點。從國內區域佈局看,東部沿海十一省市進出口佔比88.8%,外貿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區外貿活力進一步顯現,進出口佔比11.2%,提高1.5個百分點。從貿易主體看,外資企業進出口佔比51.1%,降低2.8個百分點;民營企業佔比28%,提高2.8個百分點;國有企業佔比20.9%,與上年基本持平。 


  注:東部十一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八省市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區)包括內蒙古、廣西、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 


  (三)進口綜合效應顯現,貿易平衡狀況繼續改善。近年來,中國積極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不斷加大進口促進政策力度,搭建更多平台拓寬進口渠道,促進貿易平衡發展,切實發揮進口對宏觀經濟平衡和結構調整的積極作用。隨著促進進口各項政策措施的穩步落實及國內需求的穩定增長,原油、鐵礦砂、紙漿、天然橡膠等產品進口數量都不同程度增長,緩解了國內能源資源的緊缺狀況。此外,汽車、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及部分消費品進口也不斷增加。全年貿易順差1551億美元,下降14.5%。外貿順差規模連續三年下降,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9年的3.9%、2010年的3.1%降至2.1%。 


  (四)外貿質量進一步提高,效益進一步增強。舉辦外貿商品質量提升年系列活動,開通「外貿商品質量服務平台」網站。開展對非洲出口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和保護知識產權專項治理,對非出口商品質量明顯提升。推進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提升「中國製造」國際形象,提高出口商品質量和檔次。據統計,2011年,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對中國商品召回次數同比下降12.6%,歐盟對中國商品風險通報次數下降28%。外貿增長呈現由價格和數量協調拉動的積極變化。在調結構等政策措施引導下,企業通過培育自主品牌、增加附加值等方式提高出口價格,消化成本能力增強,議價能力得到提高。全年出口商品價格平均上漲10%,高於2010年7.2個百分點。 (五)中國貨物出口佔全球比重持平,進口佔全球比重上升。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從貿易額看,2011年中國貨物出口額佔全球比重10.4%,與上年持平,連續三年居全球之首;進口額佔9.5%,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連續三年全球第二。從貿易量看,2011年中國貨物貿易出口量增長9.3%,全球第二,高出全球增速4.3個百分點;進口量增長9.7%,全球第一,高出全球增速4.8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中國外貿的發展不僅對國內經濟「十二五」良好開局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繼續為推動全球經濟貿易平衡增長和世界經濟復蘇做出積極貢獻。 

首季出口掉860億 公司倒7,431家 台灣面臨經濟黑暗期

徐嶔煌╱北美智權報 總編輯                 2012.05.02

行政院經建會27日發布3月份景氣概況判斷,由於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指數下降,分數減少1分,使得綜合判斷分數由2月的15分減少為14分,總燈號已經是連續第5個月呈現藍燈,顯示當前國內景氣相當低迷。而根據財政部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資料也顯示,今年第一季出口總值比去年衰退4%,等於出口衰退860億新台幣,其中又以出口到中國衰退的比例9.7%最多;此外工業生產指數也比去年第一季衰退4.68%,整體批發零售餐飲業的營業額比去年第一季減少342億,台灣全體公司倒閉家數更高達7,431家。種種令人驚心觸目的數據,除了表示台灣在經歷了歐債紛擾的2011年,2012可能還看不到經濟復甦的曙光。
總出口衰退860億新台幣  電子業出口衰退逾338億 
根據財政部進出口貿易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今年第一季的進出口較去年同期同步衰退,出口總值衰退4%,減少金額為29.5億美元,若換算成台幣,以目前匯率1:29.2計算,相當於860億台幣;而進口也衰退5.9%。這兩個數字的衰退,對倚賴進出口貿易為主要經濟的台灣來說,是一大警訊。
表一:第一季進出口值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財政部進出口貿易統計
由對主要出口國家總值分析,則可發現台灣的出口的衰退以對中國衰退最大,為9.7%,將近衰退一成;對美國居次,為7%,對歐洲與日本同為衰退6.8%。偏偏台灣在政府的開放鼓勵下,對中國的出口依賴比重最高,在高達708.3億美元的出口總值中,對中國與香港就佔了其中272.5億,占比將近38.5%,因此對中國一衰退9.7%,台灣的出口就大受傷。
表二:對主要國家出口值 

資料來源:財政部進出口貿易統計
以出口主要貨品衰退的比例來看,就可以發現「資訊與通信產品」衰退幅度最大,較去年第一季衰退15.8%;「光學、照相、醫療產品」衰退幅度居次,為9.8%;「化學品」位居第三,衰退9.4%;「電子產品」衰退 5.8%,名列第四,而紡織品則衰退5.4%,名列第五。以金額來看,電子產品是出口衰退金額最高的,達338億4,280萬台幣,資訊與通信產品居次,達192億7200萬元,第三則是化學品,為165億4180元,第四名是光學照相醫療產品,達159億2568萬元,第五名是電機產品,為41億3764萬元。
表三:主要貨品出口結構                                                                                                                    單位:百萬美元 
年(月)別總計電子產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塑膠、橡膠及其製品化學品光學、照相、計量、醫療等產品機械車輛、航空器、船舶及有關運輸設備紡織品礦產品電機產品通訊與通信產品
100年1~3月73,777.020,083.07,171.56,226.46,053.65,547.04,682.12,421.33,134.44,443.72,223.64,173.6
101年1~3月70,828.318,924.17,006.75,964.25,487.25,001.64,681.92,714.22,966.04,935.02,081.93,513.0
較上年同期增減金額-2,948.6-1,159.0-164.8-262.2-566.5-545.4-0.2292.9-168.5491.3-141.7-660.6
較上年同期增減(%)-4.0%-5.8%-2.3%-4.2%-9.4%-9.8%0.0%12.1%-5.4%11.1%-6.4%-15.8%

 
資料來源:財政部進出口貿易統計
由進出口貿易統計資料可以看出,台灣的出口衰退以資訊通信產品、光學照相產品、化學品、電子產品衰退幅度分居前五大,帶領整個出口總值下降4%,而這些產業對台灣GDP占比最高,因此這些產業的出口值若進一步衰退,則台灣今年的GDP恐怕難以樂觀。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表示,今年第一季的出口衰退不能輕忽,尤其對大陸的出口衰退9.7%,究竟為什麼台灣有ECFA早收清單的降稅優勢,對大陸出口衰退幅度還會這麼大,其中有值得深思的地方。而且,隨著出口不如預期,將使得民眾消費信心、企業投資意願下滑,進而影響今年經濟成長。
1、2月科學園區營業額較去年衰退近11%、比2010年狂減470多億
同時,根據國科會所公布的今年1、2月科學園區營業額,結果顯示台灣各科學園區營業額不但沒有復甦,反而持續負成長,較去年同期衰退近11%,國科會本來還預估北中南三大科學園區今年全年營業額會預測成長超過八%,現在看起來成為一個荒唐”無基”的預測!
由國科會統計的數據可看出,各科學園區1、2月營業額合計2576.6億新台幣,比起去年衰退達10.81%,如果再與2010年比較,營業額整整少了470多億,等於說全台灣的科學園區,從前年就開始一路負成長。北中南三大科學園區持續的負成長,正與出口數據電子、通信產品出口額的衰退相呼應。
1-3月公司倒閉達7,431家  批發零售餐飲營業額衰退達342億元
若由經濟部的工業生產指數與批發零售指數來看,今年第一季工業生產指數比去年下降4.68%,「製造業生產指數」也比去年同期下降4.97%,「批發、零售、餐飲業營業額」比去年同期衰退342億,各項工業數據與批發零售餐飲業的營業衰退幅度都相當驚人。根據日前媒體推估百貨業第一季衰退業績,全台百貨業估計達30億元,連龍頭的新光三越與SOGO也呈現衰退的情況,也反映了該項數據。
最重要的是,工業、製造業、服務業的衰退,也將引發工廠歇業、公司倒閉,所以光今年1~3月,倒閉的公司家數高達7,431家,比去年成長13.4%,工廠歇業家數也高達648家,今年2月時的工廠歇業家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年增率更達到180.73%,顯見台灣今年第一季的經濟景況並不樂觀,各行各業普遍呈現衰退的現象。
表四:公司倒閉家數 

資料來源:經濟部商業司
30年來最大油電雙漲  史上第4大薪資負成長  裁員恐成民眾下半年夢靨
而最重要的是,這還是政府在四月份發動油電狂漲、讓物價如脫韁野馬飆漲前的數據!政府不是不能漲油電價,但明知此時經濟數據不佳、公司倒閉情況激增、民間消費衰退,但政府仍執意在此時突襲且強硬的調漲油電價,油價漲7~11%,電價將在5/15日漲16.9~35%,帶動民間各項物價進一步的全面性上漲,這些漲價勢必壓縮民眾的消費能力,造成內需消費的進一步緊縮,因此今年第二季的工業數據、批發餐飲零售金額將比去年衰退幅度更大,這個政府施政的節奏完全忽略百姓的痛苦,馬政府不思優先去改造國營事業的體質與績效、調整國營事業營運弊端,反而只想透過創造人民痛苦的方式壓低經濟數據基期,好在總統大選前一年能創造出漂亮的經濟成長數據,這種施政炒短線、無視民生疾苦的心態,令人相當痛心!就連日前全家便利商店總經理張仁敦也在媒體上表示,油電雙漲,帶動整個產業供應鏈從上游到下游都面臨成本上揚的漲價壓力,這是三十年來都沒碰過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偏偏民眾的薪資所得還是負成長,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失業率及薪資統計顯示,因廠商發放年終獎金減少,一至二月平均薪資較去年同期減少2.1%,扣除物價漲幅後,實質薪資更負成長3.34%,是台灣史上的第四大薪資減幅,比十四年前的薪資水準還低,減幅僅次於石油危機、網路泡沫化、金融海嘯時期。
所以,台灣民眾即將面對接踵而來的困境是,在政府接連釋出大漲油電價的訊息後,民眾在薪資沒調漲、甚至還負成長,但物價卻紛紛調漲。民眾在這個情況下逐步緊縮民生消費、節衣縮食,使得廠商在買氣下滑的情況下,也不得不減產因應,但因為成本上漲,許多商家的售價也下不來,於是在銷售量下降的情況下,許多企業、店家進一步的倒閉成為無法避免的路,裁員、減薪更可能成為民眾下半年的夢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