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雙D落難 友達市值破千億


雙D落難 友達市值破千億

  • 2012-07-22 01:02
  •  
  • 工商時報
  •  
  • 記者李淑惠/台北報導
雙D產業市值概況
雙D產業市值概況
 雙D族群進入下半年遲遲未見景氣樂觀訊息,導致上周股價出現破底走勢,指標大廠友達(2409)、奇美電(3481)股價面臨票面保衛戰,市值相繼跌破重要關卡,友達失守千億元市值,奇美電跟進跌破700億元;DRAM族群方面,南科(2409)、華亞科(3474)也因股價走跌,市值跌至百億、300億元以下。
 法人指出,雙D產業的市值挫低代表企業籌資能力降低,籌資成本也會拉高,除非企業找到新的附加價值重新吸引投資人目光,否則進入這個類股的資金會愈來愈少,接著再陷入市值挫低的惡性循環。
 受基本面未見起色衝擊,上周有限的成交量未見資金進入籌碼穩定的雙D股,反而籠罩在外資籌碼鬆動壓力之下,特別是面板雙虎在法說會前,市值已相繼跌破重要整數大關。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上周友達、奇美電股價同步破底,股價不僅面臨票面保衛戰,也同步創下掛牌以來新低紀錄,以目前股本計算,友達市值正式跌破1,000億元大關,上周五僅剩下913.6億元,只有歷史高點5,503億元的16%;市場憂心上周五美股重挫,本周台股又面臨證所稅闖關,友達市值恐面臨900億元保衛戰。
 另一指標大廠奇美電正面臨增資壓力,財務大臣陳彥松卻意外離職,賣壓藉此宣洩,奇美電的市值上周也跟進跌破700億元大關,僅687.69億元,與奇美電在歷史高點的市值3,952億元相較,目前的市值只有當初的17.4%。
 值得注意的是,DRAM股因為巨幅虧損,大股東相繼認虧,以減資手段彌補虧損,面板雙虎也不敵長達6至7季虧損,已經相繼轉為累虧狀態,其中奇美電累虧已經超過1個股本,達847.5億元。

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末日博士主講!一口氣看完擔心全球經濟的好理由!

 鉅亨網 – 2012年6月19日



希臘選舉結果出爐,支持抒困案的政黨贏得國會多數席次,但是全球經濟的前景似乎沒有明朗多少,末日博士魯比尼 (Nouriel Roubini) 便在《衛報》撰稿,一口氣細數擔心全球經濟的好理由。
魯比尼撰文表示,歐元區、美國、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金融與經濟似乎都籠罩在陰霾之下,2013 年的大環境會非常艱困,需要極力找尋避難所。
他認為,歐債危機正在惡化,而歐元依舊強勢,財政緊縮政策讓許多會員國的衰退程度加劇。外圍信用短缺和高油價侵蝕著復甦前景。歐元區銀行體系正分崩離析,銀行間的信用連結被切斷,周邊銀行資本外逃的速度將會變的更快,因為希臘很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無序退出歐元區。
此外,財政和主權債也變得更加緊張,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公債殖利率已經來到無法持續的頂峰水平。事實上歐元區可能不只需要援助銀行,當防火牆不足以支撐意大利和西班牙時,可能還得力挺主權國家,所以歐元區面臨無序解體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一路向西,美國經濟表現疲軟,Q1 經濟成長只有寒酸的 1.9%,4 月和 5 月新增就業數字蹣跚,所以美國美國年底可能會在年底來到拋錨狀態。更糟的是,明年陷入二次衰退的機率也提高了,因為不斷逼近的財政懸崖會增加稅收,減少可支配的收入。
另一方面,關於財政調整的政治僵局可能會持續下去,無論 Obama 和 Romney 誰贏得了 11 月的總統大選。因此債務上限之爭、政府關閉危機、評級機構下調評等都可能再度重演,這些都可能進一步打壓消費者和企業信心,而減少開支和進行避險都會加劇股市的下跌。
中國的成長模式也無以為繼,可能在 2013 年被淹沒,因為該國還是用投資刺激經濟,用消費刺激經濟的改變太小也來的太遲。新一任的中國領導人必須加速結構改革,減少國民儲蓄同時消費佔 GDP 的總額,但領導階層對於改革速度的分歧,以及權力交接的顛簸過程,暗示著改革會以不夠快的速度進行。
這些地區的經濟趨緩也會拖累新興市場,因為這些地區是新興市場的主要貿易和金融聯繫對象。同時新興市場也缺乏結構性的改革,以及擴大國家資本主義的措施,這都減少了他們的成長彈性。
最後,伊朗核問題替中東與美國醞釀了長久的緊張局勢,也將在 2013 年沸騰,目前的協商可能失敗,就算用嚴厲的制裁也可能無法阻止伊朗建造核子武器,美國當然也不會容忍這一點,所以在 2013 年的軍事對峙將導致大規模的石油上漲和全球經濟衰退。(接下頁)
這些風險因子正是全球股市下跌的主因,同時也在消費和資本支出上帶來負財富效果。負債國的舉債成本也不斷提高,評級機構調降中小型公司評等,商品價格下降降低出口國收入,風險厭惡的心理是經濟趨緩自我實現的部分原因
和 2008-09 相比,當時的決策者有足夠的空間施展本領,如今貨幣和財政機構都面臨無計可施的窘境,貨幣政策一直維持在 0 利率的水平,也釋出了幾輪的量化寬鬆。事實上經濟和市場面對的不是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而是信用和破產危機。與此同時,預算赤字嚴重地無以為繼,各先進國價的公債大幅限制了進一步實行財政刺激的可能性。
利用匯率刺激出口是一個零合遊戲,尤其是在公部門與私部門都在進行去槓桿化的時刻。當一個國家藉著弱勢貨幣而取得貿易結構的優勢時,就代表另一個國家因為強勢貨幣而在貿易結構上處於劣勢。
支撐、援助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能力也受到了政治力的箝制,瀕臨破產的國家無力再吸收銀行體系的損失,所以國家的成了銀行的風險,許多歐元區的國家也正把大比例的公債拋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
要避免歐元區的無序結果,當前的財政緊縮政策應該循序漸進,也要建立財政與銀行體系的聯盟,先以歐元區範圍內的存款保險開始,並朝向更大的政治一體化,就算希臘離開歐元區也一樣。
但不幸的是,這些關鍵的措施都遭到德國的抗拒,因為這些都將讓德國的納稅人面臨更高的風險,包括經濟、財政、與銀行整合各方面,所以歐元區面臨災難的可能性仍在上升。
更不要忘了,歐元區危機雖然是籠罩全球經濟前景最大片的烏雲,但他並不是唯一的烏雲。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2年後勞動人口衰退!資金大逃殺房市長線恐崩七成!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2.05.31


根據經建會的數據,台灣的勞動人口比例將在2014與2015年開始衰退,表示台灣的人口紅利屆時將消失;而且2023年的時候台灣死亡的人會比出生的多,總人口數開始減少。在這個影響下,台灣的房貸風暴最快在明年就會發生。比對日本、美國、西班牙等各國經驗,一步入人口紅利消失的階段、國際資金就開始大撤退、經濟進入長期低迷,房地產價格更是走向崩潰,因此只要台灣少子化與人口衰退的趨勢不變,未來3年內,2015年之前,房市大跌3成是機率極高的現象;以10年的長線來看,台灣這一波的房市下修更可能高達7成,而這是台灣過去50年來所沒有的經驗,過去民眾對房地產的印象恐怕要大調整,否則在這一波台灣的人口與房地產巨變中,一般民眾將成為財富縮水最大的族群。

在各國房地產崩盤的經驗中,最著名莫過於日本。1985年9月的日本,與美國、法國、德國、英國等國財政首長簽訂「廣場協議」,五國財長同意讓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後,由於當時德國政府全面防堵熱錢流入房地產,所以國際資本選擇進入當時全球最強勢的日本國內,其中大部分又流進日本的不動產,大量熱錢炒作迫使日本房價上漲,日幣大幅升值,而當時日本政府為了刺激經濟,施行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與過去四年的馬政府相同),飆漲的房地產,引誘許多日本人紛紛拿出畢生積蓄投資不動產(與台灣有積蓄的公教、菜籃族紛紛搶當投資客相同),1990年3月,日本六大城市(東京、名古屋、大阪、神户、橫濱、京都) 房地產價格達到不可思議的價格,這是空前的產業榮景,談房地產泡沫只會被笑話。
當時日本全國土地面積只有美國面積約4%,大約等於美國加州(California)面積大小,但整個房地產市值總額卻相當於當時整個美國房價的四倍,美國全國的房地產總價也不過等於東京的房地產價值,普通勞工階層即使花費畢生積蓄也沒辦法在日本主要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與台灣很類似的,當時多數日本人「相信不動產價格只升不降」的神話,爭相購買房地產。但很可惜,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從無商品例外。1990年秋季,東京房地產交易量突然大幅下滑,然後價格從東京為中心開始崩盤,1991年,六大都市房地產價格平均下跌20%,隨著國際資本獲利了結後撤退,由外來資產與本土資金一起狂炒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日本人一輩子沒看過房地產崩盤的現象,直到2000年,日本商業不動產平均價格跌幅達到70%以上。

當時的銀行放款只顧拼命做業績、卻疏忽了房市一但趨勢反轉的風險,持續不斷地提供源源不絕的房貸,而且認為如果這些企業或個人出現資金緊縮時,只需將手裡的房地產賣掉就可以解決問題,整個銀行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就這樣像滾雪球一樣迅速擴大,最後,全日本的銀行一個一個淪陷、落進呆帳與壞帳的噩夢中,房地產業和金融業徹底全面崩潰。直到現在,日本的房地產不僅還未止跌,甚至還有走跌空間,2050年以前,日本房地產長線仍是走跌。

圖1:日本不動產價格指數 


房地產的衰退程度決定在該國人口紅利的分布。當國家勞動力源源不絕時,外資會選擇進國內投資,市場景氣一片榮景,反之,當該國勞動力達到顛峰的前夕,外資就會將資金轉往下個人口紅利正在上漲的地區,該國缺少了外國資產的投資,資金被釜底抽薪,不管實施任何政策,房地產都無法再恢復,同上面的圖中可以看到,日本的勞動人口上漲是分成兩段的,一段是1970年,另一段是1993年,經濟體規模在全球前40的國家,人口紅利上漲是房地產上漲的必要條件,資金流是導火線,1973年日本房地產衰退不致於太嚴重是因為日本還有第二波人口紅利上漲期,第二點則是當時全球資金還未大量流入日本,日本房地產還不至於出現劇烈性的膨脹,但1991年日本即將失去人口紅利的優勢,加上利率調升至通貨膨脹水準之上時,這些資金便大舉撤離房地產,轉而進入其他投資項目。

圖2:日本人口比例變化 

接著來看美國房地產,圖3是美國房地產價值走勢變化,而綠色箭頭處是前一波美國房地產停滯的時期,對照圖4的美國人口結構,1988~1993剛好是人口紅利緩和走弱的時期,後來到了Bush時代,透過向全球大舉債的方式,搭上美國的人口結構轉好的順風車,房地產一舉大幅上漲,到了2008年人口紅利高點一到,龐大的貸款壓力在維持一年的相對高利率情況下,利空引爆次級房貸,美國房地產終於崩潰。

觀察美國1950年後3波房地產的升值,幾乎都是搭上人口紅利的順風車,加上當時市場充足資金的點火,才能讓房地產大幅攀升,2008年以後,美國房地產暴跌未嘗不是好事,近幾年內美國房地產可以出現小規模反彈,但超過前波高點只怕現況是沒辦法了。

圖3:美國房地產價值走勢變化


圖4:美國人口結構變化 

至於台灣勞動人口比例在2011~2014達到顛峰,2014開始就往下走,這四年內勞動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約穩定停在74.4%的比例,2015年加快往下降,使台灣的人口結構正快速進行轉變,新生兒出生數量快速下降,2023年開始,就算加入外來移民,台灣總人口數依然會開始減少,國家的勞動人口衰退速度幾乎是全球最快,與日本比較,台灣未來的衰退速度將超越日本,人口快速減少。

最重要的是台灣的人口紅利在2014年就要反轉向下,國際資金在這一兩年內就會陸續撤離,房市根本支撐不到2年。因為人口紅利才是真正吸引國際資金來台投資炒作的主力,沒有人口紅利的掩護,表示國家缺乏經濟成長的動能,不管利率高低,都不容易吸引國際資金進來投資,現有的國際資金也都將陸續撤出,轉往其他有更高成長機會的國家。

圖5:台灣勞動人口趨勢變化圖 

圖6:未來50年人口結構趨勢圖 

處在2012年的台灣,投資客買盤在無利可圖下、「進場即套牢」;而手上物件被奢侈稅套牢、想「以租代變」的投資客則還在苦苦等待解套的時機。現在的房市,是靠著建商以廣告、買遍媒體的置入性行銷新聞,來唬弄消費者繼續苦撐。在人口紅利空頭即將來臨的台灣,最大的威脅,不只是龐大國際資金的撤離,而是來自2018年、甚至經建會預估可能提前到2014年、也就是2年後的人口長期負成長,在2023年開始台灣的總人口數更將開始長期減少。因此,未來台灣房地產將至少維持25年的超長期低迷,在國際資金大筆撤離台灣與房市需求大幅衰退的情況下,房價在未來5年內下跌3成根本輕而易舉,以2023年為期的10年長線價格修正甚至可能達7成。

過去,台灣近代的經濟發展完全沒有經歷過人口紅利消失所帶來的長期房市空頭,因為台灣已經走了50年的人口紅利,並且享受這一波由92年起漲、長達9年的房市多頭,這是台灣第一次面臨人口紅利下降的情況,許多台灣人就如同當年的日本人一樣,迷信著房地產指漲不跌的神話,迷信著建商所編織出來的美夢、跟著建商一起暗夜吹口哨、為自己手上持有不動產壯膽。如果此時台灣人還不醒悟,趕緊從充滿危機的房市中撤離,那麼未來高額房貸的沉重壓力,加上房市泡沫化可能造成的經濟與失業危機,將成為台灣民眾生活中即將來臨的夢靨。

圖7:人口變動數圖---台灣人口在2018年負成長,2023年總人口減少

作者簡介 
作者:Joe(蔡佑駿)
現職: 

全台最大外匯部落格『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主編、東森電視台財經固定來賓、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
經歷: 
壹電視、東森、非凡電視台財經來賓 、非凡周刊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聯合理財網專欄作家、經濟日報外匯擂台連三屆冠軍

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商品「超級循環」行情 恐告終




圖/經濟日報提供
中國原物料需求走軟,加上美國復甦力道疲弱,導致近來商品行情持續下挫,市場逐漸改變觀點,認為過去10年來商品價格全面飆漲的「超級循環」已進入尾聲。
經濟學家歐坎波(Jose Antonio Ocampo)與爾頓(Bilge Erten)近日在聯合國發表的報告指出,過去10年來商品價格大幅上揚的趨勢,源於開發中國家強勁的經濟擴張,尤其是中國。但近來中國經濟成長減速,許多商品的價格已從頂峰回跌,讓投資人憂心不已。
例如,布侖特原油目前約每桶110美元,雖比1990年代平均每桶18.5美元的水準高得多,但遠低於2008年每桶147美元的歷來高點。且許多商品都是如此。往後商品價格走勢將不再那麼「超級」的觀點顯得愈來愈合理。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新興部門主管夏瑪(Ruchir Sharma)接受CNBC專訪時說:「如今中國的成長轉換到較低速檔,商品需求極度密集的成長模式將結束。對我來說,這代表10年來商品價格持續走揚的趨勢即將告終。」
夏瑪說,現在我們將進入商品價格連續20年走低的時期,「這一波商品的超級循環已日薄西山」。他表示,根據過去200年的歷史記錄,商品行情通常呈現重複的趨勢,即在連續20年的下滑後,緊接著10年的上漲。
除了需求面因素外,近10年商品價格走高也和供應面的改變有關。生產成本過去幾十年中大幅攀升,石油等商品的取得日趨困難,用於開採的工具也變得昂貴。追蹤24 種商品的標準普爾GSCI現貨商品指數30日早盤一度下跌1.4%至608.85點,創去年10月10來最低。

【2012/05/31 經濟日報】

熱錢撤退+央行救出口 台幣可能貶回3字頭


西班牙公債殖利率飆高,美元強勢彈升,國際熱錢眼見新台幣炒匯無望,昨(30)日大舉撤台,匯出逾10億美元,央行尾盤買匯助貶,帶動匯市爆出19.92億美元巨量,創下今年次高紀錄,僅次於5月16日的20.88億美元。
匯銀主管指出,主計總處確認今年國民生產毛額(GDP)成長率下修至3.03%後,央行透露政策關注眼光從物價轉移至景氣,新台幣匯率走勢趨貶,昨日加速重貶1.17角,以29.762元作收,寫下今年1月30日來的4個月新低。外匯交易員認為,若希臘、西班牙債務問題不能順利落幕,央行極可能順應國際情勢,讓新台幣匯率在6月間貶回「3」字頭。
台北股市昨日僅下跌80點,新台幣匯率卻直直落,引發市場關注央行的匯率政策。分析師認為。著眼國內仍有油電雙漲壓力,央行在6月21日的理監事會議上極可能維持利率不動,此時只能先透過匯率彈性調控,抵禦國際不景氣。
另外,昨日海外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報價1個月期溢價約3~5分,顯示海外法人預期新台幣匯率趨於貶值。
匯銀主管分析,歐債問題拖累全球經濟,國內外景氣冷颼颼,今年前4月出口年增率數據不佳,加上中、日、韓三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電子產業國際競爭力岌岌可危,央行有意放手讓新台幣匯率貶值守護出口,新台幣匯率才會在收盤前5分鐘大貶、向29.8元靠攏。
匯銀主管說,央行每個動作背後都有深刻考量,昨日結合外資撤出力道放手讓新台幣匯率貶值,已經透露匯率政策意向,不願讓新台幣匯率相較於南韓等貿易對手國過於強勢。
匯銀主管認為,國際美元強彈,非美貨幣走勢全盤皆墨,「新台幣匯率缺乏升值條件」,歐元昨日貶破1.25關卡、落於1.2438,創2010年7月以來的近2年新低,韓元上周也寫下今年新低紀錄;與亞洲其他國家相比,過去這一段時間內,新台幣匯率貶值幅度相對有限,未來預留不少的貶值空間,預估央行將順水推舟,促使新台幣匯率向貶值方向邁進。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2/05/31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熱錢撤退+央行救出口 台幣可能貶回3字頭 | 經濟要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7128109.shtml#ixzz1wQ39lGTP
Power By udn.com 

歐元區危機直逼臨界點 押注歐元 此其時矣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2012-05-30  00:06
押注歐元 放空美元?聽起來像是開玩笑。
周末的新聞標題,帶出了更多歐元區的危機。西班牙可能是下一個緊隨希臘腳步,走向潰敗的歐洲經濟體。單單本周第一個交易日,西班牙股市便再下挫了2.2%。歐洲整體而言,情況少有改善,其經濟現在已確認落入了衰退。
當然,反向分析師是不會被缺少可信度的特定情況所迷惑的。相反地,此時往往正是他們開始集中注意力的時候。這種種情況下--爾後還將有更多狀況,任何人只要心智正常,怎會押注歐元?
二年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正全面爆發。反向分析師在比較了當時與今日的歐元水平之後,一股本能於焉竄升了出來。以美元而言,歐元目前報1.25美元。二年前,即2010年5月底,歐元報1.23美元。
這對比讓人大感意外。儘管二年來,有關歐洲與歐元存活能力的利空消息不曾中斷,而現在歐元價格竟較當時還高出了幾個百分點。
如果僅注意新聞標題,絕難預料到這種結果。
但是數字不會騙人。數字顯示,目前市場投資人相信,今日歐元較二年前還更具吸引力,至少以美元計價而言,是如此。雖然他們有可能完全遭到了矇騙,但遽然如此認定,卻並非適宜。匯市是全球最大的市場,遠大於美國股市或美國債券市場,也更具有流動性。這些市場在全球各地均擁有一些最聰明伶俐的投資人。
所以,投資人必須認真面對歐元並非末日貨幣的可能性。
投機客極度看空的氣氛,是另一項認真對待此一可能性的反向理由。根據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資料顯示,最近一周,投機客新的歐元空單已上升到了歷史新高點。
儘管這些投機客僅代表整體市場的一小部份,但他們對短期趨勢的影響力,卻往往會放大膨脹。也因為他們傾向於決定市場動能,對趨勢的影響也就常常誇大,以目前情況而言,該趨勢便是讓歐元進一步下跌。
而這也正是反向分析師押注歐元兌美元將會上漲的原因。
必須一提的是,反向分析並無法提供歐元兌美元長期趨勢的方向。此項分析只應被視為是一種短期工具,用以預測市場的短期走勢。
所以,歐元某時絕對有可能大幅走低。但是如果反向分析是正確的,那麼歐元在走低的過程中,將至少包含一段短期的上揚走勢。

歐債越燒 黃金跌越深!該往哪避險?滙豐:美債、德債

鉅亨網編譯張正芊 綜合外電  2012-05-30  20:35 



黃金在當今金融市場的避險地位,正搖搖欲墜。以往只要歐債危機一升溫,投資人便蜂擁逃往金市;現在,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更高了,西班牙銀行業的資金缺口也擴大,但卻沒什麼投資人轉抱黃金。
周二 (29 日) 6 月交貨紐約黃金期貨價格再跌 1.3%,收每盎司 1548.60 美元,使得本月跌幅擴大至 7%,今年以來總結更下跌 1.1%。這也是金價創 2008 年來首度在一年此時落入跌勢,當時投資人拋售黃金,搶抱現金避難。

《華爾街日報》指出,黃金價格面臨的問題,是美債需求驅使美元走揚,導致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對持有其他貨幣的投資人而言代價更高。而金市風氣轉向,意味堅持在歐債危機威脅下擁抱黃金的投資人,恐將面臨更多虧損。
滙豐 (HSBC) 黃金分析師 James Steel 指出,如今投資人認為,美國公債及德國公債更令人安心,這兩種資產的避險地位正超越黃金。
例如上周三歐元重挫,金價也下跌了 1.8%。周二歐元兌美元貶至 2010 年 7 月以來最低點,下滑 0.3% 報 1.2503 美元,過去 6 個交易日當中多達 5 日走跌。而周二美股道瓊工業指數則勁揚 125.86 點或 1%。
如同 Van Eck Global 旗下國際投資人黃金基金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Gold Fund) 經理人 Joe Foster 形容,黃金近期表現較像風險資產,而非避險資產。他目前已無持有實體黃金。
驅使美元走強的背後幾個動力,也是金價走跌的原因之一。例如傳統上全球實體黃金需求量最大的印度,因其貨幣盧比持續貶值,導致印度買家得付出更高代價。滙豐的 Steel 指出,這也是得印度黃金持有者更傾向出售來籌資。
有些投資人擔憂,美元走揚為金市投下風險,恐持續數月。Atherton Lane Advisers LLC 總經理 Perry Olson 便透露,他們 4 月時已將客戶投資組合當中平均黃金配置比例,由 10% 降至 5%,因預期短期內美元維持強勢。
Olson 補充,他們雖仍認為黃金值得長遠投資,但究竟維持低配置的策略會到什麼時候,則要看接下來 60、90 天歐洲傳出的消息而定。而 Olson 預期,歐元還會再跌得低得多。
紐約期金價格近月收盤連續線圖
近月歐元兌美元滙價連續線圖